Home 北投地方

北投地方

by PTCF admin

北投區概要圖(繪圖:北投文化基金會 張鈺微)

北投根據記載西元1626年平埔族人居住於此,其後有漢人屯墾,又歷經日本人統治、國民政府來台等時期,造就了地方多元族群的各種文化特色。北投的平埔族凱達格蘭社群,包含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等,依著地形地勢而居,北投(Ki-Pataw)是有巫師居住並進行法術的地方、唭哩岸(Ki-lrigan)意指海灣、嗄嘮別(Halapei)則因為地處貧脊之處,而以因飢餓而哭叫的狀態命名,不同時代的語言,為地方進行了命名及定義。在清朝治理期間,大批的漢人來到北投進行開墾拓荒,進行了農業開墾、七星墩圳、八仙圳與唭哩岸圳等水利設施開鑿等;另外,在對於土地的歸屬上,漢人與平埔族人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造成紛爭,故當時的管理者(淡水同知曾曰瑛)刻意於漢人和平埔族人生活集落交界處立界碑作為地域疆界的劃分,成為石牌地名的由來。而隨著不同行政體系的改制變遷,「北投」曾一度屬於士林,也曾一度屬於淡水,直到西元1967年(民國56年)在行政體系上,才形成現今大家認知的臺北市北投區。
北投除了在自然地理環境以大屯山、磺溪、雙溪、淡水河等和相鄰區域劃分區隔,現今共有42個里,依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觸及範圍的生活圈區分為7個次分區,包括:關渡次分區大屯次分區陽明山次分區新北投次分區舊北投次分區唭哩岸次分區石牌次分區。本網站期待收集、累積在地的生活知識,故以北投全區及各次分區進行文章分類,匯集地方知識。

北投區各里界與各里分布圖詳見北投區公所網站
延伸閱讀:北投區公所2011年出版北投區志